新闻资讯
优服务、提效率、促发展 北京市工程建设泛亚电竞官网领域营商环境改革持续发力
发布时间:2023-11-20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为充分展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深入全面解读改革举措和政策,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在京发展信心,2023年10月11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生态环境局共同举办北京市获得经营场所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少琼介绍“获得经营场所”指标营商环境5年改革成效,各部门负责同志就记者关心问题进行回答。

  2018年以来,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国务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参加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为抓手,以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做法,聚焦企业、群众的需求和关切,整合政府内部资源,重塑审批流程,不断提升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效能。五年来,北京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经历了从1.0-6.0的蜕变升级,打造了北京样板,跑出了北京速度。

  从整体水平上看,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排名领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办理建筑许可指标三年内从172名跃升至33名,财产登记指标由42名提升至28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北京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连续三年第一,财产登记指标连续两年第一。

  从顶层设计上看,1个专班抓统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高位推动,各分管副市长统筹工程建设领域相关部门共同组建专班,市领导密集调度,各部门通力配合,携手攻坚。1个系统全覆盖,按照分级分类的改革理念打造涵盖全类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审批管理系统,各部门审批事项均在系统办理,确保系统之外无审批。1套机制做保障,出台200多个改革文件,修订1部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多项措施固化写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机制,为改革提供制度性保障。

  从改革效果上看,自2018年以来“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策划研究项目突破1万;工程规划许可证告知承诺制0.5个工作日核发;“多测合一”为企业节约成本和时间20%;施工图审查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节约部分建设成本,社会投资项目施工图审查由事前审查改为事后抽查,图纸备案即可开工,为项目开工时间平均往前提了1个月;推行分段施工平均为企业缩短工期60日以上,节省建设成本1000万元—3000万元……一组组数据,记录着我市工程建设领域改革发展为企业和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改革红利。

  5年来,我们的改革不断更新迭代,1.0阶段——减环节减时限;2.0阶段——对标先进首创低风险改革举措;3.0阶段——转变理念,由“许可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4.0阶段——深化改革提升审批服务效能;5.0阶段——重点突破,重点突出事项集成、部门集成和并联改革,通过多测合一、用地清单制、验登合一、门楼牌改革等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办事成本;6.0阶段——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便利度、突出数字化引领、突出精细化管理。五年磨砺,六版方案,在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政府各部门间协同高效、政府与企业同频共振的工作体系,各项改革政策全面落地生效,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改革成效可用九个字来概括,即“优服务、提效率、促发展”。

  我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注重事前审批和管理向注重事后监管和服务转变,发挥“首创精神”,推出系列国内领先举措,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服务,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首创低风险项目审批模式。我市对标国际先进实践,创新体制机制,聚焦低风险项目创新推出最优最快的审批模式,打造北京审批样板,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始终坚持以“精益求精”的改革态度,不断优化流程,压减时限,从2019年改革之初的5个环节15个工作日逐步压减到当前的3个环节9个工作日。

  持续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施工图审查制度结合北京实际不断推出系列改革,包括“多审合一”、数字化审图、政府购买服务等举措,特别是2022年我们率先对市场主体关切的社会投资类房屋建筑工程不再开展施工图事前审查,图纸备案即可开工;加强事后联合监管,构建质量信用体系,由项目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强化勘察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主体责任,提升勘察设计行业水平,守住首都建筑质量底线,推动首都建设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基于风险的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工程项目在开工前,风险分级管控平台通过采集施工许可手续环节提供的“工程规模”“周边环境情况”“超规模危大数量”“预期用途及人员密集情况”等数据,自动确定项目综合风险等级。全市所有在施工程按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实施四级管理。市区两级安全质量监督机构根据综合风险等级精准实施差别化监管。

  我市坚持系统观念,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协调各部门变被动受理审批为主动协调服务,集成办理事项由串联变并联,全面提升审批效能和服务水平。

  搭建“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统筹项目策划生成。“多规合一”协同平台汇集部级、市级、区级部门及市政公用单位达755家,共同为项目提供“全程线上、一站式、集成式”预沟通预协调服务,减少企业多部门跑动和协调的时间,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统一技术标准,稳步推进“多测合一”。按照“时间相近、内容相似、主体相同”和“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的原则,将14项测绘事项合并为4项综合测绘事项。每一项综合测绘事项委托给一家测绘单位进行作业,加强成果互认共享,减少企业重复委托;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建设“多测合一”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测绘成果数据“前端统一提交+中台智能转派+后端共享互认”,为“多测合一”提供技术支持。初步估算,这项改革举措可为企业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约20%。

  完善竣工联合验收机制。我市于2018年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由住建部门牵头统筹9个委办局和6类市政服务企业,将传统验收中各事项互为前置的模式转变为多事项同步进行的模式。“统一平台、信息共享、一口受理、一次验收、一份证书”。同时推行“一网通办”,强化项目信息多个系统间共享,实现申报资料、审批意见实时信息化传输,验收完成出具加盖电子印章的竣工联合验收通知书,实现电子证照网络化。截至目前,联合验收全市共办理通过3905项,平均办理时间为6.87日。

  我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强化规划实施统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不断优化建设工程开工管理,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落地、早投产。

  在土地供应阶段打好“组合拳”助力经济发展企稳向好。事先作评价,推出“用地清单制”,通过政府先行评估,减少二级开发建设前期评估、调查、论证等环节,改革共为土地受让单位缩减约52个工作日,每公顷费用降低63万元。事前全展示,通过数字技术将现场踏勘变为云踏勘,立体化展示各地块的区位、周边配套、出让条件及规划控制要求,让企业“足不出户”也可“身临其境”。事中做承诺,通过“成交当天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带方案入市”、“全程网办+告知承诺”等方式,压缩了许可办理时限,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零见面”审批模式。事后同步办,推出“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等政策,为企业提供土地交付、房产交付与不动产登记同步办理服务,加快审批,推进项目落地与经济发展。

  在施工阶段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建设工程开工管理。开展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在经开区60平方公里核心区内,建设单位自主可选择以告知承诺制方式申请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实现“承诺即可开工”。推行“分段施工”。2018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创新试点开展施工准备函制度,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和土方作业量大的市政工程项目,项目单位具备条件后可以先期开展土方、护坡、降水等作业,有效促进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开工建设。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总结梳理五年改革的经验,以归零心态再出发,用好用足改革关键一招,将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重要方法,将企业群众的获得感为评判标准,持续发力,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将北京市打造为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记者:自2022年9月1日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一是推行施工图告知承诺制。印发《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告知承诺制实施办法》,明确告知承诺制的实施范围、承诺内容、工作程序等,对于市场关切的房屋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共同承诺施工图符合工程规划许可、工程建设标准等要求,“图纸备案即可开工”。同时强化服务保障,为中央和本市重点项目、基础设施、老旧小区等民生工程,继续提供审查服务,提高审查效率。

  二是实行跨部门联合抽查。为避免多部门分头监管给企业增加负担,印发《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联合抽查实施办法》,明确了联合抽查主体、抽查对象、抽查内容及工作流程。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住建、人防等市级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抽查主体,共同对结构安全、消防安全、人防安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无障碍、规划监督、地方标准等9大内容开展抽查,每月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联合下发整改意见书和开展信用评价,实现“无事不扰、有事必究”的监管模式。

  三是构建质量信用监管体系。印发《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信用管理办法》,建立面向勘察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双信用”积分制度,根据不同失信等级,采取公示、约谈、整改等不同行政措施,运用“信用积分+行政处罚”等多种监管手段,促使设计单位发挥设计质量的主体责任,保障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质量,引导建设单位选择水平高、信用好的设计单位,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市场竞争氛围。

  “用地清单制”改革是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

  “用地清单制”改革之一,是将“企业跑”转变为“政府干”。将原由拿地企业获得土地后开展的交通影响评价、水影响评价、考古调查勘探等11项工作手续前移,由政府出具审查意见;同时,针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危化品等事项,由政府开展现场踏勘、测绘工作。为拿地企业节省成本的同时,缩短二级开发建设周期。

  “用地清单制”改革之二,是用审批的“减法”换来发展的“加法”。主动公开告知相关信息,打造公平透明市场环境。政府完成评估、调查、论证工作后,通过“多规合一”协同平台议事机制,进一步征求行业主管部门对二级开发建设的要求,形成出让地块规划指标和二级建设要求的综合性规划文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供审意见函”。

  在土地供应时,将已形成普查、评估、审查成果以及“供审意见函”,随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文件,一并向社会公布,实现一次性告知。便于拿地企业提前充分了解规划建设刚性要求和待开发建设用地现状情况,提前开展建筑方案设计等有关工作,后续可加快办理工程规证、施工许可等手续。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吸引了更多房企在京投资布局,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动力。

  记者:在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推出了实景三维“云踏勘”产品,服务土地推介等工作,请介绍该产品的应用情况?

  今年年初,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召开了4场营商环境企业座谈会,部分企业提出土地现场踏勘困难、看地时间有限、难以及时了解地块及周边配套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研究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产品。顾名思义,实景三维“云踏勘”就是用真实、立体的三维数据综合展示各地块的区划位置、出让条件、规划要求以及周边配套的市政、交通、商业、教育等资源情况,可实现距离量算、日照分析、视廊测算等功能,实现用“云踏勘”来代替“实地踏勘”的一种信息化服务产品,能够直观立体呈现北京土地市场优质的后备资源,推进了土地推介工作更加高质量地开展,增强了企业投资北京土地市场的信心。

  今年4月,在“情满京华·共建宜居城市——2023年北京商品住宅用地推介会”上首次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V1.0产品,首批展示了14宗地块。“云踏勘“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与会70多家开发企业的一致好评。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云踏勘”时间不受限制、可反复多次查看,数据精度高(分辨率可达10厘米)、看得清晰全面,而且叠加了规划指标、配套信息等内容,便于比对测算,比现场踏勘更加直观方便。同时,也有外地开发企业提出,希望“云踏勘”能够上网,让企业在外地也能应用,便于总部决策。

  面对这一实际需求,针对实景三维数据量大、信息敏感等难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研究提出将实景三维模型转换为全景模型的技术路线%,升级推出实景三维“云踏勘”V2.0产品,第二批次供地的17宗地块已经实现上网,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官网和“天地图·北京”平台推出“云踏勘”专题应用,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均可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了解地块现状。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持续优化完善此项工作,一方面是在目前服务31宗地块的基础上,明年将实现拟推介上市地块基本全覆盖;另一方面是拓展在方案设计、过程监管、确权登记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科技赋能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本内容由法制处、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行政审批协调处、规划实施一处、国土测绘处、消防设计审查处提供

  近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在呼和浩特市召开驻点科技帮扶工作交流推进会,深入各驻点城市调研。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获悉,16日11时5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星。

  作为对新兴事物极度敏感的大学生,张航和綦昊触摸到的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前沿。我们学校的课程也紧跟技术潮流,比如一些设计课老师会要求我们使用AI工具,鼓励我们参与一些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比赛。

  Campbell研究小组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绘制了心脏粗纤维的单分子3D重建图,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全世界数十亿人的健康和生计受到创纪录的高温、干旱导致的作物歉收、饥饿程度的上升、传染病暴发的加剧,以及致命的风暴和洪水的威胁。

  机车还搭载了自适应控制、智能辅助驾驶、无线遥控、车地联控等智能控制技术,可实现全方位的机车部件及内外部信息监控,提高了机车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量子科技领域加强政策布局,相继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加大投入,加快量子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进程。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根本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11月13日,风云三号F星(以下简称F星)首套图正式对外发布。目前,F星各遥感仪器均已开机运行,这标志着卫星平台和遥感仪器已进入稳态工作,将全面步入在轨测试阶段。

  最早的恐龙蛋是“硬壳蛋”还是“软壳蛋”?2020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马克·诺雷尔等学者在《自然》发文称,恐龙的共同祖先所产的蛋是“软壳蛋”。

  由西班牙和美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遥远的类银河系棒状螺旋星系,其已超过110亿岁,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理论的某些方面需要修正。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4(SDF-4)蛋白是一种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其检测胃癌的准确率接近90%。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1.05亿千瓦,助推我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超5亿千瓦、达5.2亿千瓦。1.05亿千瓦相当于4个多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安装户数已超过500万户,带动有效投资超过5000亿元。

  大科学时代,研究问题复杂度高、研究设施特殊、研究活动规模大,科技创新已不是简单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流通等环节产生的冗余成本,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新举措、新趋势和新动力。

  11月8日立冬。虽然眼下在节气上已经进入冬季,但全国各地似乎在经历“冰火两重天”。最近,我国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均发布暴雪预警。

  11月6日凌晨4时起,黑龙江省多地迎来暴雪天气,哈尔滨最大降雪量达20毫米以上,积雪影响了高铁动车组的正常运行。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投用自主研发的新式动车组融冰除雪装置,融冰效率提高1倍以上。